,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脉学 >> 中医脉学:脉与临床

中医脉学:脉与临床

2016-10-25 13:43:06 来源:[祖传]中医培训|把脉诊脉|中医把脉_老中医带徒学习培训基地 浏览:9
内容提要:1、脉与临床 

脉象的形成,既然与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虚实与推断疾病的预后。 
(1)脉定病位: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而脉象的沉、浮,可反映;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2)脉
1、脉与临床

脉象的形成,既然与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虚实与推断疾病的预后。
(1)脉定病位: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而脉象的沉、浮,可反映;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2)脉主性质:疾病可分寒证与热论,脉象的迟、数,可反映;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3)脉示病理:邪正盛衰,在病变过程中,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虚实之要,莫逃于脉”。脉虚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4)脉测进退预后:久病脉见缓和,气渐复,是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或失血,久泄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病退向愈;若脉急疾,烦躁者,则为病进危候。

中医学指出“有是病即有是脉”脉与症的关系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相应。特殊情况下,也有“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之提法,临床辨证尚应据实灵活运用之。



2.据脉论治

依据脉象可以确定相应法则治之。如
(1)小儿外感,临床见症:发热、面赤、口干口渴、不思饮食或咳喘、咽喉肿痛;脉浮或细数。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浮脉亦主虚证;治则以宣肺清热,益气养阴。
(2)黄疸患者,临床见症:协下腹痛,脉紧弦者,为寒实内结。治则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腹满欲吐,鼻燥脉浮者,可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因势利导,躯邪外出。
(3)疟病主脉为弦,张仲景云:“疟脉自弦”。治则以调畅气血,以柔和为贵;但兼数者为热重,治则以清法,并以饮食调理;兼迟者为寒重,治则用温法;浮大者邪盛于上,治则用吐法;弦而小紧为邪结聚于里,治则酌用攻下。
(4)若肠痈,临床症见:少腹肿痞、拒按、发热恶寒汗出,脉沉紧;为脓未成可下之,若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3.结论

(1)脉诊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即是对经脉的诊查方法;实践证明,其科学性强而实用,时至今日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
(2)历经200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历代医学家不断的总结、补充、发展,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脉学理论和诊脉技巧。
(3)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汉代以前脉学之大成,依据《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陀等医家之论,阐明脉理联系各科疾病脉证,奠定了中医脉学的基础,并对世界医学亦有深远的影响。
(4)脉诊学系祖国医学之瑰宝,我国医学工作者应从中医文献整理入手,不断深入总结,提炼脉诊理论和精髓及技巧,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手段,进行脉象的临床观察、实践及研究,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及造福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