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如何快速入门
把脉的原理作用
把脉的方法
面授班流程费用
脉诊讲解稿
诊脉视频
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把脉的原理作用
>> 《黄帝内经》与中医道
《黄帝内经》与中医道
2016-11-01 13:14:05 来源:[祖传]全国中医培训|把脉诊脉|中医把脉_老中医带徒学习培训基地 浏览:
6
次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与中医道
医能进入道的境界,是中国人的杰作,也是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不是停留在医术和器物的境界,它全面吸收了东方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精髓并予以融会贯通,方形成了医道,并由此影响了其它思想和文化,而医道之集大成者正是《黄帝内经》。我曾看过长篇电视记录
《黄帝内经》与中医道
医能进入道的境界,是中国人的杰作,也是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不是停留在医术和器物的境界,它全面吸收了东方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精髓并予以融会贯通,方形成了医道,并由此影响了其它思想和文化,而医道之集大成者正是《黄帝内经》。我曾看过长篇电视记录片《黄帝内经》,里面有对当今大学生和路人的随机采访,结果被采访者十有八九不知《黄帝内经》为何物。由此可见中国医道之沦落!我以为,把《黄帝内经》的经典章节列入中国大中小学的课本都决不为过。人知道了养生,必减少疾苦,这就如同佛法所说的「菩萨修因不修果,凡人修果不修因」。修去病因,自然不会得病果。所以从终极意义上讲,佛法、道法就是医万病的终极法门,因为万物由心生,这也是佛、道、医、儒皆认同的核心观点。
《黄帝内经》不仅在形而上的高度与《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从形而下的角度对病因、病理和养生、治病做了具体、通透的论证,因此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中医典籍,居中医经典之首。《黄帝内经》约成书于秦汉时代,它托名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直接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它不仅关注果,而且更关注因,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和疾病,而且全方位关注天地人的和谐,所以自古以来它就是人类关爱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也是人类疗治疾病与瘟疫的灵兰秘典,这部人类的思想圣典直接影响了东方儒释道医等传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集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天地人和谐中正平和的思想。而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正是目前整个人类面临的难题。
医道》特意提出了一个令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五行。说熟悉,是因为中国人对此名词几乎无人不晓,说陌生,是因为国人对其代表的深刻内涵所知甚少。中国古代人民最伟大的创造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五行」。如果非要拿四大发明和五行做比较,那只能是大跌身价,因为四大发明不过是一技一术,而「五行」却沉淀着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进一步抽象后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器官的孤立活动,不仅它们之间具有循环无端的相生相克的联系控制关系,它们与周围事物特别是自然界四时节气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资生、制约的联系控制关系。
这种与西方的线形化思维截然不同的环状立体思维方式使《黄帝内经》体系的形成具备了理论基础,创立了「人相应」的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所以「医道,就是以五行为推论工具,用相生相克的规律,将宇宙万物统统纳入五行行列,并以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化和制约,来阐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学派,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都主张天人相通或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人道源于天道,天道蕴含人道,「人之始生,得于天也。」因而天道和人道并非平起平坐,天道比人道更为根本,从本源上看,人道是从天道派生的,并隶属天道。天地人三者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和天地人三者一致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有机的宇宙整体观。
上一篇:中医诊脉能诊断什么疾病?
下一篇:学习祖传脉学没有捷径
相关文章
解说中医号脉的地方
2016-01-13 14:56:47
中医是伪科学?信与不信都来看看!
2016-01-12 15:26:00
正常脉象之—胃、神、根
2015-11-05 18:48:53
中医培训,说那些切脉的错误之处
2016-01-12 15:24:10
诊脉之如何分辨虚实
2015-11-05 18:47:25
切脉让中医文化熠熠闪光
2016-01-08 14:31:15
中医诊脉培训: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
2015-11-30 12:46:23
中医诊脉说疼和痛
2015-12-31 18:02:12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何快速入门
把脉的原理作用
把脉的方法
面授班流程费用
脉诊讲解稿
诊脉视频
最近更新
二十八脉象中的脉诊原理
正常脉象与把脉原理解析
很全的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诊脉能诊断什么疾病?
《黄帝内经》与中医道
学习祖传脉学没有捷径
中医祖传脉诊可辨体疾
紧、缓二脉的辨别和分析
看中医脉诊前需要知道什么?
脉浮细而弦医案
赞助商链接
点击排行
如何学习诊脉,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我是怎样学诊脉的,号脉(转载)
关于2015年第五期祖传诊脉绝技学
不会脉学金口诀,如何做中医
脉学必知七言诀
仲景当年如何诊脉?---古脉法整理
中医号脉有门道,脉诊原理早知晓
王叔和: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拯救中医:老中医收徒弟 手把手培
解说各大典型脉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121733299@qq.com - 在线QQ:121733299
京ICP245612452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www.jzgj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