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为什么那么准,是不是很神奇?
对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人都赞不绝口,其实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需要依赖于又快又准的诊断方法,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
离如何学习中医把脉的上篇过去这么多天了,勤奋的大家应该已经学会了把脉的位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今天这篇我们就开始进入脉诊实战了,可能内容会有些难度,...
一、浮脉
1.脉象 轻取有,重按无,飘飘然,肉上游。2.主病 浮为阳,表病居,秋应见,久病愁。伤寒证,浮而紧;表风热,浮有力;表虚证,脉缓浮;浮无力,多血虚...
沉脉类沉脉类主要有沉脉、伏脉、牢脉、弱脉。
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译文:沉脉,加重力...
我从开始学中医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刚开始学习脉诊的时候,学的是传统二十八脉,感觉太难了,真是所谓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那时候对中医是半信半疑,“信”在于...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体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n...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8月27日刊载的陈清光先生《正确认识脉诊》一文,有感于陈先生对中医脉诊的高度评价和认识脉诊的误区分析。但陈先生在文中说:“较为精准地据...
《内经》记载寸口脉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对照法三种脉诊方法,《难经》则提倡独取寸口,晋王叔和随其后编撰《脉经》,首次系统阐述独取寸口脉法。从此,...
脉法 《黄帝内经》于春秋战国时期问世。它是这一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医学巨著。在这一历史时期以前,没有更为系统的医学著述留传于后世,所以...
导读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中医脉诊也一直都被人们冠以神秘而玄幻的色彩!古往今来,多少名医大家都曾经在脉诊上下过功夫。精准的脉诊对于疾病的治...
导读:中医的诊脉总是让人有一种非常神奇的感觉。对于中医从业者而言,脉学是一个复杂而难学的诊疗手段,那么,如何删繁就简,知其要义?学习一下李士懋先生的经...
学习脉诊如何登堂入室是个永恒的话题,尝与一师弟谈传统脉诊的境界,笔者不揣浅陋,妄而论之。
语之曰:“约而言之,三言可毕,三言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诊脉除了认识二十八脉象及其鉴别之外,还有几个要点,必须了解,对于脉诊的精神,才能全面掌握。 辨脉要点 1. 上下来去至止: 滑氏《诊家枢要》说: “察脉须识上...
一般情况下,咱们去看中医,都要请医生把脉,叫做切脉,也叫脉诊,俗称号脉。伸出手臂放于脉枕之上,医生用三根指头搭在手腕一侧,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医生...
之前关晓彤在参加《天天向上》节目中有个环节是中医为嘉宾把脉,期间关晓彤显得很紧张,竟然脱口而出说:“不会把出点别的来吧?”这句话让很多网友引申出很多含...
自学中医难,自学把脉更难。但是学中医就绕不过把脉这道坎。本人天生鲁钝,虽喜好中医、研读多年,但水平还是很业余。这些年也在学习把脉,几年学习下来,也有了...
重镇安神
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清热解毒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平喘
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龙骨:镇惊安...
在古往今来,诊脉这件事就像仙人足迹一般,令人难以捉摸。看似很简单,实则奥妙万千;以为很容易,实则迷雾重重。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体现诊脉的意义?这6点或许很多...
中医诊断歌诀
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